2016年04月18日 来源:浙江好人网
朱士华:用爱与坚持“唤醒”植物人丈夫
在平湖市独山港镇建中村,沈亚良是很多人眼中的奇迹,曾经被医生判定为植物人的他,现在不但醒了过来,还逐渐恢复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从一个被认定为毫无希望的植物人到恢复成一个正常人,这其中都因为沈亚良的妻子朱士华不离不弃的照顾与陪伴。
飞来横祸,变成植物人
2010年10月30日,朱士华永远都记得那一天。那一天她加完夜班回家已经快10点了,虽然上了一天班相当疲惫,但回家的路上她还在想丈夫不知道回来了没有,要不要给丈夫煮点夜宵吃,因为早上出门的时候丈夫沈亚良跟她说,今天是师母的生日,师兄弟几个要去给师母祝寿。然而还没等到她想好要煮点什么夜宵,她就看到几个亲戚都站在路口。朱士华的心里咯噔了一下,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你们家亚良出车祸了,现在在石化医院,快去!”在听到这个消息的那一刻,朱士华的脑中一片空白,还没等她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她人已经在石化医院的急诊室里了。看着躺在床上昏迷不醒的丈夫,朱士华只恍惚听见医生说,“病人情况很严重,脑子里有血块,必须马上动手术。”听到医生的话,朱士华有点手足无措,但是她心里明白,“情况真的很严重了!”不知道丈夫会怎么样,签手术同意书的时候,她的手都在颤抖。
手术从晚上11点开始,一直持续到凌晨5点30分。朱士华永远都记得这个时间,那一夜她一刻未眠,一整夜都在担心失去丈夫的惊恐中度过。而当手术室的灯终于熄灭,她还没来得及好好看看丈夫,沈亚良就已经进了重症监护室。这一进去,就是半个月,这期间她收到过两次病危通知书,看到过其他病人的生死离别,她的心里从没有这么害怕过。“我只想想尽一切办法把他治好。”在重症监护室外,朱士华一次次地这么说。
然而当半个月之后,沈亚良生命体征稳定;40多天之后,终于转到普通病房之后,朱士华还没来得及松口气,医生就给她泼了一盆冷水,“看好了也最多是像植物人一样了,你要有心理准备。”的确也像医生所说的,尽管病情已经控制住,但沈亚良已经不能吃不能说不能动,只能靠营养液来维持生命。看着仿佛昨天还在自己面前生龙活虎的丈夫现在只能静静地躺在床上,朱士华心里百转千回,但是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放弃”!
绝不放弃,看到希望
在医院住了半年多之后,沈亚良还是老样子,没有丝毫的好转。“那时候真的很害怕,看看医院里躺了几年没反应的都有,就怕他就这样子一直睡下去了。”朱士华说,那时候医药费已经花了46万多,让他们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再也无法支撑下去了。
看不到希望,但朱士华并没有想着放弃。2011年5月20日,朱士华带着沈亚良出院了。自从丈夫出车祸以后,朱士华就再也没有去上过班,一心一意照顾植物人的沈亚良。回到家里,朱士华在家里还像在医院里一样,为了防止肌肉萎缩,每天给丈夫按摩手脚、帮助他翻身,天天如此。虽然一直坚信,只要坚持,说不定会有奇迹,但每次自己无论怎么“折腾”丈夫,他都毫无反应,朱士华心中难免灰心,也一度觉得自己是不是在自欺欺人,每天几乎都因绝望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地哭。那个时候,是她最辛苦的时候,由于丈夫没有自主意识,不会说话,大小便经常失禁,而每隔2个小时又要帮他翻身,自己每天只能断断续续地睡上3个小时。熟悉的人看到她,也不惊感叹白头发为何这么多了,但朱士华有苦难言。
在家住了3个多月之后,朱士华听说嘉兴有康复医生给病人做康复治疗效果不错。她的心里燃起了希望,带着沈亚良又踏上了求医之路。
“你想要康复到什么程度?”医生的问话很直接。
“能进能出,生活能自理就行。”
“这绝对不可能。”
医生的话又一次浇灭了朱士华的希望。“总要试一试”,朱士华这么跟医生说,也这么跟自己说。令人欣喜的是,接受康复治疗一个多月之后,沈亚良终于有了点反应,“有一次试着叫他,他居然把头转了过来,那时候真的是很开心。”说起那时候的惊喜,朱士华到现在都还很激动。
因为承受不起昂贵的医药费,在住院一个多月之后,朱士华带着沈亚良回了家,因为她看到了希望,也很用心地把医生的康复方法学了十足十。每天在家里,她都帮丈夫按摩,还和大伯一起架着丈夫拖着他行走等,只要医院里的康复手法她都全部复制了来。因为营养液价格太过昂贵,朱士华就想办法怎么让丈夫吃得好又自己能承受得起。由于丈夫只能吃流质的,她就买了个豆浆机,把饭和菜都放进豆浆机弄碎了,再一点一点喂给他吃,希望能多补充点营养。
用坚持缔造奇迹
2011年12月,沈亚良躺在床上已经1年多,朱士华也始终没有放弃。这时,沈亚良的儿子沈龙收到入伍通知书。朱士华像往常一样跟他说话,“龙龙去当兵,你开心吗?你同意他去吗?”原来只是在自言自语地她却看到了沈亚良竟然笑了,还冲她点了点头。朱士华一下子激动得没有说话,喜极而泣。
努力总会有回报,奇迹接踵而至。在这之后不久,有一次,朱士华煮了鸡汤,叫儿子拿去给沈亚良喝,还特地放了一只鸡腿想让沈亚良锻炼一下手部力量。然而当儿子把碗拿回来的时候,却是空的。“你把鸡腿吃了啊?”“是爸爸吃的。”听到这个回答,朱士华几乎热泪盈眶,马上放下手里的活,几乎是冲到房间里,仿佛是想去确认一下儿子说的是不是真的。情况总是在不断好转的,有一次朱士华去买菜,回来却看到本来好好地在阳台上晒太阳的丈夫却趴在了卫生间的门口,朱士华心里直呼“不得了了”,在感到担心的同时,她忽然想到丈夫难道是自己走到卫生间门口的?发现了这个情况之后,朱士华就有意识地带着丈夫出去走走。后来,夫妻俩就形成了习惯,每天朱士华都把丈夫从楼上背下来,锻炼丈夫走路。从一开始只能勉强靠着朱士华搀扶站立,到自己勉强能推着轮椅在小区慢慢行走,到现在能自如行走,朱士华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和汗水,也缔造了一个不可能的奇迹。
经过5年多的努力,沈亚良现在生活基本已经能够自理。“现在感觉一切都好了,以前操的心、流的泪、出的汗,包括白的头发,都没有白费。”回忆起这5年多的艰辛,朱士华眼里还是满含泪水。虽然现在沈亚良已经能出能进,生活基本能自理,但智力还不能完全恢复到以前的样子,但是他们的生活依旧很和谐。每天早上,沈亚良都会主动把要换洗的衣服拿到楼下,给朱士华打好水,然后陪着她一起洗衣服;每天傍晚,夫妻俩会手挽手一起在小区里散散步;每到周末,朱士华会开上电瓶车,带着沈亚良去集镇转转。
当时沈亚良出事的时候,也有人问朱士华“这根本是没有希望的事,你怎么不一走了之算了?”但朱士华的回答是,“这个家总的有人管,只要坚持就会有希望。”朱士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个平凡的农村妇女,用坚持,缔造了一个不可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