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04日 来源:浙江好人网
用脚写就百本“民情日记”的村书记
倪连根,男,嘉兴平湖市独山港镇运港村人,今年48岁,1986年4月到运港村工作,最初是三个村办企业的会计,后来进入村班子,先后担任民兵连长、村委会副主任、主任等职,2004年党组织换届时被选举为运港村党支部书记。
在独山港镇运港村村委会的院子里,每天都停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这是运港村党支部书记倪连根的“坐骑”,它每天都要陪伴倪连根穿梭在运港村2.7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日复一日,倪书记和他的自行车成了运港村村民眼中一道持续了20多年的风景线。
“倪书记,这边河岸被雨水冲塌了一块,什么时候来修?”“倪书记,我的养老保险什么时候办好?”倪连根的车经常被村民“截”住,有时候是反映问题,有时候就是家长里短寒暄几句。倪连根说,之所以选择每天骑自行车下村,主要就是为了能跟村民交流,“骑摩托车虽然不费力,但是太快了,跟村民见不上面、说不上话。”
“两点一线”的村支书
倪连根的家与村委会隔着一条马路,28年来,几乎每天他都要穿过马路到村委会,尤其是做了党支部书记以后,更是没有周末可言,就连春节期间每天都要到办公室转一转。“我们书记是个‘两点一线’的人,每天就是穿梭在家和办公室之间。”在村委会工作6年的大学生“村官”倪忠燕说。
倪连根并不觉得这样的生活单调,“在农村做工作哪分什么周末不周末的,早就习惯了,我也没有其他的爱好,每天不来办公室心里反而空落落的。”倪连根说,现在经济发展了,社会上的机会越来越多,选择也越来越多,他也不是没有碰到过“诱惑”,“1993年有一次,有个亲戚办了工厂想让我过去管理,待遇肯定比在村委会好,但是想了想自己还是喜欢为村民做事情就推托了,前两年又有人找上门来,让我合伙做生意,我也没有去。”
现在许多人不都是一边在村里工作一边做自己的生意吗?倪连根的回答是“一心不能两用”,“扎扎实实做好一件事就可以了,倘若做生意的话,就没有那么多精力想着村民的事了。”倪连根说他是个知足的人,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过得也挺好的,最重要心态要放平。”
“民情日记”写村情 便民电话簿连民心
3月6日一大早,倪连根就骑车沿着运港村转了一遍,重点检查了村里的河道情况,眼下正值“五水共治”的关键时期,他格外重视这一工作。回到办公室,倪连根拿出一本黄色的笔记本,将当天巡视的情况详细记了下来,顺便记下的还有一名村民反映的杂草清理的事。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倪连根就养成了每天写日记记录民情的习惯,“不管是参加村镇会议、下组了解群众信息,还是修桥铺路、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只要是有关我们运港村的,我都会详细地记录下来。”倪连根说,记录下来有好处:一是便于日后查阅,二是一些待办的事不易忘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倪连根之所以要记“民情日记”,是为了及时知民情、解民忧,他的笔记本上不仅记录了村里发生的大事小情,也记录着村民的家庭情况:家有多少人,小孩在哪上学,老人今年多大等。“在村里工作,一定不能懒,要勤走勤记,老百姓的工作一定要做‘实’,记下来的事情就赶紧解决,不能解决的也要对人家有个交代,绝对不能糊弄过去。”这是倪连根的工作态度,也是他对运港村村委会其他干部的要求。
多年来,他的“烂笔头”还真帮了村民不少忙。2010年的一天,村民蒋家三兄弟找到倪连根,要求翻看当年三家的调地记录,他们急需弄清楚现在自家田地的边界在哪里。“问了好多人,都说记不清楚了,后来听说倪书记有记录,就赶过来问问。”谁知,翻开倪连根的笔记本,调地时间、调地面积、谁经手办的,上面记录得一清二楚,蒋家兄弟连连道谢,“倪书记的日记本真是帮了我们大忙!”
一本本“民情日记”记录了运港村20多年的发展,而一本便民电话簿则成了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连心桥。2007年,倪连根发动各组组长向全村村民收集电话号码,制成了一本便民电话簿,运港村16个村民小组661户村民每家一本,而倪连根的姓名、电话就放在了第一页。“桥梁改造、石子路硬化、政策宣传、便民告示等,我都会通过电脑发送到村民的手机上。”倪连根说,有了便民电话簿,不仅他通知方便了,村民找他也便捷了,2011年,应广大村民的强烈要求,倪连根又对全村村民的电话号码进行收集,这下,同样大的纸张足足有175页之多。“我的手机上现在存了1045个电话号码,一般村民打过来我都直接知道是谁,这样村民也会觉得你一直记得他、尊重他,便于开展工作。”
有了电话号码簿并不意味着不往基层跑了,当诸多村干部居住到城里时,倪连根却依旧坚持住在农村。“我还是喜欢骑车到村里去转转。”倪连根说,现在浇筑路面、维修桥梁等,他还是习惯亲自到现场去看看,连包工头顾雪根都忍不住夸赞:“老倪,现在像你这样的书记真是少见啊。”
“村史官儿”见证20多年乡村变化
倪连根的“民情日记”不仅帮村民解决了不少纠纷,也记录了运港村20多年的变化,他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村史官儿”。在倪连根办公室的书架上,20多年来,他总共积攒了113本民情册,那些带着浓浓年代气息的笔记本被他写上了年份和号码,整齐地码在书架上。从颜色、形状不一的笔记本到现在专用的黄色民情册,不仅笔记本的样子发生了变化,记录的内容也变了许多。
“刚当村干部那几年,记得最多的是处理农业生产上的一些问题和村民纠纷,比如农田灌溉时水打不上,邻里因宅基地起纠纷了,有村民家婆媳闹矛盾了。”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他的笔记本记录的调解家庭矛盾的内容少了,到村里企业走访、了解村民进厂务工情况的事务多了,诸如“镇五金工业园落户运港,规划面积430亩”、“独新公路穿村而过,部分村民农田被征”、“杭浦高速修到村里,村民出行注意事项”等内容成了最主要的民情。
2013年运港村建设文化礼堂的时候,倪连根从自己的笔记本上总结摘抄了“2000年至2012年运港村重大事件”,作为运港村“村史”挂在了运港礼堂的村史廊里。从“2000年11月27日村班子换届选举动员”到“2012年11月将全村农户家庭电表箱更新为玻璃钢防火电表箱”,倪连根的日记让村民们重温了十几年来村里的可喜变化。
如今,蒸蒸日上的运港村共有大小企业30多家,涉及五金、服装等行业,昔日的偏僻乡村成了交通便利的投资热土。“时代在变,村情、民情也在变,但我对乡亲们的情意不会变,我会一直记录运港民情,一直与村民的心连在一起。”倪连根说,对于村民的事,他从来都记在心里,“现在通信发达了,许多人会上网去反映问题,我也每天看,看到就赶紧落实解决,村干部‘官位’虽小,责任却很大。”